June 17, 2017

《恰同学少年》读后记

将这本书列在书单上有些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读下去。记忆中前几年播出过这部电视剧,但对于爱国主义、心灵鸡汤、立志教育等体裁我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不是对其内容,而是因为接收了过多的这方面的教育,而与实践脱节,行知无法合一,看得越多越是困惑,因此不愿意多看。脱开上下文谈任何东西都是耍流氓。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伟大人物的少年时候必定是如此卓而不群,与我们现在的蝇营狗苟是如此不可同日而语,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力去接受如此强烈的对比与教育。

本书倒并非一味地为宣教而宣教,定位似在记录那个时代的少年们的成长,也试图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走上一条别人都不曾走上的路,是什么驱使他们坚定信心,是什么让他们矢志不渝。虽然其中人物或过于单薄,或缺少成长的过程,或善善恶恶太过明显,也不失为一本讲好故事的书。

书中有好些熟悉的人名,却不大清楚为何熟悉,如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张自忠、杨开慧等;也有几乎没听过,却使人感到钦佩的长者,他们代表着传统与先行,如孔昭绶、张干、袁六吉、杨昌济、谭延闿;还有些名不见经传,但或许也可以大书特书的的人物,如王子鹏、萧子升等。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代世界是如此之小,能让这么多名人都在长沙出场。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必然有着其成长的环境和影响他的人。

开国领袖的少年时代,从学校中学到的有两个:一是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二来是毛泽东“向中流击水,浪扼飞舟”的诗句。但也仅限于此,教科书教给我们的是领袖少年就与众不同,却没有分析出为什么。而我们对尊者的解释与历史中如二,多加以迷信魔幻的解析,好似他们就是代着使命下凡来拯救万名于水火之中一样。伟人一定有伟大的特质,也一定有平凡的特质。认真求学、渴望知识、关心民生疾苦、处大事而不惊、志从高远、有毅力,都是我辈值得学习的精神。师友尊长、成长环境也是助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却不为我等所能复制了。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从生活环境和国际局势上看起来是如此的巨变;但从人的思想形成和提升修养来看,我们与那时又是如此的相似。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我们与前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超越个体的意识的追求。在我看来,个人修养也罢、更高追求也罢,都是个实打实地磨炼自身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需要多从前人处吸收经验,但要通过实践与自身相磨合适应。立志当高远,但并不使盲目,以储学修能、知行合一、驱除偏见为要。即使没有天才的智力、体力与经历,也要付之更大的精力与更坚定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