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福尔摩斯和柯南等经典形象的影响,提到侦探,我容易联想到的是智力超群,颇有些神经质,可能在生活中邋遢颓废且情商不高,还可能在科学技术和理性思考能力上有特殊能力,不会为经典的方法论和世俗的教条所约束的怪人。但是波罗则有所不同,并不神经质,而且一脸严肃认真、留着一丝不苟的胡子。既刻板(从他需要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鸡蛋作早餐以及睡前把珠串码放的整整齐齐可见一斑)又笃信宗教(电影中特意把他与唯一的恶人祈祷做了对比)。因此侦探中,波罗对我的吸引力小很多,显得太过中正,而不接地气。
侦探故事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喜欢作智力游戏。通过与故事中的线索和分析同步前近,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超脱其外上帝视角的幻觉,以及在智力上碾压旁人的喜悦感。这种喜悦并不真实。就我有限的认识,真正的侦破并不如想的那样天马行空、一泄千里。恐怕更多时间在呆板的收集线索,排查摸底的基础工作。追求智力上的优越性的犯罪恐怕也并非主流,我们恐怕不能把犯罪当成一个理性的东西来看待。
这部电影智力上的因素并不突出(可能是看过了太多的侦探演译),更多地给我印象是其关于“正义和法制”的讨论。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十二怒汉》和《蝙蝠侠》,这是典型的套路,其它套路还有诸如感性与理性,利益与更大的利益,公平与效率,民主与自由。无不是对我们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种挑战。波罗破案是正义,复仇却不是;法网恢恢而疏,看不到现世报应的可能时我们又能如何?
十二个人的联合犯罪并不巧妙,只能说过度设计。他们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正义,更有一种情绪的发泄在其中。当然也对公正无从获得的无可奈何。最后镜头移到等待波罗决定是否向警察说出真相的一刻,我就可以原谅这十二个人自诩的正义了。他们并没有试图反抗,而是在静待命运的宣判,愿意为自己所做承担后果。
波罗放弃自己坚持的正确,自开篇就有铺垫,不难猜测。但我想法外容情也需要有度,过度的特例只会成为惯例。诸如福尔摩斯等形象无不以正直、寻求真相为己要。也只有像波罗这样的坚持原则的人,只有建立在正义和真相基础上的人情才会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