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6, 2017

《火星救援》读后记

小说如同剧本,从主人公、指挥中心、上帝视角来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描述。

本以为这是个种土豆、改善生存环境的外星荒野求生故事。事实证明个人的能力是极度有限的,即使有最高科技的道具、最高智力的团队支持。从上帝视角中看到整个事件中的不可靠因素,无论我们如何细致和努力。最终拯救主人公的是良好的心理与冷静的判断力和他的幽默精神——或者说有些嘴炮,让他能顶着巨大压力独自生存五百余天的关键原因。

故事没有对孤独,特别是精神上的孤独进行大肆渲染。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一来他们是万中选一的宇宙人,本身就有足够的准备;二来生存压力不允许有过多的自怨自艾。反馈给读者的孤独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主人公孤独是要静下来是回味的。

拯救计划一波多折,符合预期。最后的近地点接驳计划是如此的不靠谱——甚至比不上主人公自己的计划来得踏实,所以成功的有些不可思议,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仓促结尾之嫌。

作为外星故事,将这种在前无古人的孤独无助营造最成功的是得而复失的通讯工具的一幕。主人公只能通过摆布石头,用摩尔斯码来向地球示意自己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但知道有人能看到自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也是极大的慰藉。

故事中展现出来全美国、全世界精诚团结的故事不知道是否会真的出现,如果有是否会混入太多的商业和政治目的。但我愿意看到这样的团结,在探索外太空时我们是一个流浪的文明整体,接我们的宇航员回来,不惜代价,且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