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 1976 到 1984 年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主持科学、军队工作,恢复高考,关于真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第二代领导核心、农业生产包产到户,中美建交,建立深圳特区,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使我们切实感受到邓公和老一辈同志们筚路蓝缕、力挽狂澜、解开思想桎梏的伟大决心和务实手段。
小说以田、夏两家的故事为引子,从知青、改革先锋、老派党员、个体经营者、大学生、专家等不同身份在这场大变革时代的遭遇下贯穿整个时期的各个事件。让历史学得的枯燥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决议连贯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有前后因果而显得生动。
作为小说,书中安排的人物无可厚非。我怀疑是否真会有如此两家全程参与转型时的几乎每个事件,这既是幸事也是大不幸。在我想来,多数人持的恐怕是活得更好这样朴素的愿望。自我封闭容易而自我解封困难,我们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折腾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这是一种浪费。
关于这段历史,以及邓公、陈云等功绩超过我可以评述的范畴。一来早有定论,二来纷繁复杂,三来身处其中。
我想谈谈“忘记”:人是缺少记性的。不仅会忘记别人施予的好处与坏处,也会忘记自己的遭遇,忘记自己的初衷与心路历程,忘记自己坚持的是什么。需要不断的被唤醒,才能“记得”某件事情。通常我们记住的不是事情本身,或当时触景生情的思考,而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瞬时的,有保质期的,情随境迁的。
看看我们自己:忘记幸福和安定来之不易,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知珍惜; 忘记艰苦朴素、拼搏奋斗的生活态度,变得苟且且势利;忘记当年对领袖英雄的崇拜、感恩戴德或溜须拍马,归结为思想不成熟、少不经事。当身患重症时我们发誓,只要能挺过去一定加强锻炼、保重身体;面对未准备的考试我们发誓下次一定要作万全准备;面对困难无能为力时,企盼有人从天而降为我们排忧解难。事过境迁,我们多半会选择遗忘,更甚者变本加利或倒戈一击。归根到底,我们是情境动物,一时的冲动与感动只能为我们增添乐趣或作为枯燥生活的调剂。而我们不应只是情境动物,当有一种可以超越时间和当下的理性,记忆过去,以史为鉴便是这种理性的表现。
一段历史,需要不断被提起因为它确有重大的意义,而需要通过提起来唤醒人们的记忆也是一种悲哀。但愿歌词所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