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挫折和低谷时,总想找个榜样:看他如何在谷底反弹,看他如何被外界打击,未曾认输过。靠榜样的故事和激励自己,或者就是看看聊以自慰。
读完了褚时健传,确实看到了他的大起大落,但却不是想看的传奇。或许我所想的传奇多少有些悲剧色彩。同样,好些时候 ,我下意识要把自己的失意和落寞变得“悲壮”些,显得“尽人事,听天命”,这多少是在为自己的失败而找个“正当”的理由。悲壮意味着绝地一掷,意味着愤然一跃,意味着最后一搏,意味着不成功就成仁,不成功就放弃。
作者在前者中写道 :传奇有时更源自不期然的际遇,而强人之所以为强人,乃是简单的、平静的、世俗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的力量。
褚老是强人,强人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强大,至于过往经历,那却不是他能控制的。只好勇敢的直面所有的挑战。
褚老七十多岁丧女牢狱之痛尚能重新起来,在哀牢山重柑橘,甚至规划到了 2020 年甚至更远。工作办事上一丝不苟,追求忙碌的生活状态固然可敬。面对不公平的命运,不怨天尤人,有原则的隐忍更加可贵。
总觉得“哀牢山”在哪里听过。大概是山的名字太有特点,结合褚老经历显得很有琢磨劲儿。想了解褚老,一来因为我小时候在西北某小城的卷烟长成长,对红塔山、玉溪牌子有天然的亲近和敬畏感;二是因为褚老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耄耋之年还能坦然地重新站起,加上王石为他加持,让人尊敬。初看时,我会把“哀牢山”看成高人自我放逐、避世独立的精神象征。读过后觉得完全不是这样:哀牢山只是哀牢山,既不供伤逝而不是监牢。诚如作者所讲:褚时健理解自己的生活很轻,而别人看待他的生活却很重。
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哀牢山”,成为自己失意后舔舐伤口的避难所,把失败后的孤独和落寞当成一种孤高。若沉溺于其中,用悲壮来做为故事的了结,将永陷伤逝不能自拔。我们都应该走出自己的“哀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