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02, 2019

《山城棒棒军》观后记

上班路上,手机看得昏昏沉沉,公交仍旧堵着不动,每天这样上班下班着实让人提不起精神。突然看到路边有家不起眼的火锅店,吸引住我的是店名——“巴倒烫”。

“棒棒来了”,我心里默念,不知道是否有人同我一样的反应。

《山城棒棒军》出品于1996年,有普通话和重庆话两个版本,当然方言版才好看。剧中除了赵亮——没错,太监三德子——饰演年经棒棒毛子,其余演员都没听过。但这部剧,在我看来,足以和《我爱我家》相媲美。同样是喜剧,同样是众生像,同样是在社会结构、生活状态随经济快速变化的下的故事。同样在荒诞的喜剧外表下有些荒凉,在欢乐和大笑后终要散场,剧中人物退场,生活还在继续。同样是伟大的作品,可以一再回味的那种。

片中主角不止同一工棚的棒棒们,通过周围几个家庭做为主线,对市井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生动的描写和表现。有下岗后被迫学着谋生的中年人,有大学教授和需要减肥的胖孙子,有年龄不小没生孩子更年期的大姐,有开火锅店被亲戚烦得不堪其扰的巴倒烫,有外国游人,有强盗小偷,有自以为是的小青年,有还没有变得市侩的居民们。

棒棒是种职业,却没有专业的训练和职业技能,只能干些苦活。挑担子、搞家政、搬家、装修、跑腿、带路样样都要抢着干。只要有人招手喊声“棒棒”,一群人就蜂拥着提着竹子做的棒棒跑过来。也只有重庆,这样多山,人口集中,运输发达的地方才能挤下几十万的棒棒大军。

这些从农村里走出来人,大字识不全,容忍城里人的歧视,蹩脚的设法要在大城市活下去。他们找到了各种谋生手段:做皮包公司的,卖伪劣服装的,山寨高科技的,做服务员的,当陪酒小姐的,想去深圳差点被人贩子拐走的,做生意开工厂的。无不是过去我们身边的或者听说的,很容易引成共鸣。棒棒们各有各的出身、盘算和小心思,同行竞争之外更多的是相互扶持。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社会的不公正,生活艰难和始终无法融入这城市的悲哀。

剧中人物非常多,而且各个都生动鲜活,让人觉得在街头就会迎面碰上。

  • 瘦瘦小小的梅老坎资格老、人缘好,能帮人练摊作生意,还能跟大老板和外国人聊天。想多赚点钱来养活家中三个女儿,又没胆留下“捡来的”钱,见警察就软脚。因为送伤者上医院反被讹诈,后来做好事时小心提防被人骗了。

  • 傻呵呵的毛子爱显摆,无忧无虑,从不为将来担心,唯一惦记的是找个媳妇。

  • 蛮牛是个老实到不能再老实的汉子,回乡前一晚与入室强盗搏斗,成了烈士,让人唏嘘。

  • 孟小渝是村里姑娘”小芳“的儿子,有知青生父的暗中帮助,得到好心的胡教授的提点,一面当棒棒一面复习考上了大学。据说在第二部中腐败变质了,又是唏嘘。
  • 张淑惠到巴倒烫店里当服务员,想学好手艺自己也开个火锅店。动摇了巴倒烫胖姨妈在店里的地位,让巴总好生不好过,自己的丈夫也是没少吃醋。
  • 于芳由于哥哥要拿自己换亲,跑到成里,凭着过人的胆识和眼光打拼成了厂长。天长的危机公关还有打造企业文化本事,现在看也是好手。
  • 江疯子在棚里存在感不高,为人正派,有点文化。后来才知道他还是生产队队长,没少帮乡亲做事,来补偿以前的过失。
  • 王达明(王 chua chua)从企业下岗,在面子和日子二选一的问题压迫下,被迫先跟着妻子车车灯卖猪肉,又不大情愿在三爸帮助下经营水产。放开了那点文化人的体面,反倒是个做生意的能手。

最后的棒棒

用剧中最后梅老坎唱着号子,指挥棒棒们抬着巨大的工件上台阶的剧照作为结束吧。此剧在2006年还拍过第二部,但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已经讲完。2015年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和仅存的几个棒棒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这个即将消逝的行业立下纪念碑,让后人能想起那些笨拙的人们,他们用汗水和棒棒抬出了现在,抬走了自己的时代。